|  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观测时发射框不动,接收线圈在发射框内外依次移动.这种方式叫大定源方式。
 
 1、优点:探测深度大(100-2000m);适合密集的面积测量,效率高,效果好。
 2、缺点:对仪器系统的性能要求高。要求发射机和接收机能够长时间连续稳定的运转,且能够保持足够精度
 的同步
 3、注意:  (1)当对一个测区采用一个发射框探测时,测点与发射框边的距离不得小于20m。
 (2)当测区范围较大,需要多个发射框来完成时,相邻发射框需要重叠至少1/2边长。
 (3)原则上讲, 观测也可以在发射框外进行,但框外的二次场相当复杂,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。
 
 大定源方式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多,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方式,但要用好却是相当困难的。首先,发射框的大小要选择合适,保证仪器要能够记录到合理的信号。其次,所用软件要能够处理框内外不同位置的一次场和二次场的不均匀性。否则由此得到的结果很容易出错。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,下面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一点初步解释。
 
 大定源方式下,发射框的设计能否成功是关键,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。实际上合适的发射框大小将直接影响到记录的信号和解释的质量。如下图所示,根据理论计算,不同发射框边长的TEM二次场响应是不同的。发射框越小,早期信号越好,但晚期信号越弱,所以适合于探测浅层结构。比如,对于50m×50m的发射框,在1微秒—1s的时间范围内,瞬变响应曲线都表现出良好的衰减规律,在早期信号最强,而晚期最弱。随着发射框边长的增大,早期信号减小,晚期信号增大。特别是当发射框边长大于200m时, 早期(约10微秒)之前出现一个平台(即早期信号无变化),这段时间的信号将不带有任何地下结构的信息,属于盲区。随着发射筐的增大,早期平台区也在扩大,从而盲区随之增大。比如在下图中,对于1000m×1000m的发射框,在200微秒之前将记录不到任何有效信息,但晚期信号却最强。
 
 这就是为什么探测浅层结构需要用小框,探测深部结构需要用大框的原因。一般来说,选择发射框的边长与要求探测的目标体的最大深度接近时比较合适。
 
 发射框设计上的误区:
 
 误区1:小框的早期信号好,施工又方便,只要记录足够长的时间,就能够探测足够大的深度。这是不对的。实际上,在一般噪音水平下,目前的仪器系统只能记录到强度大于10-10特斯拉/秒左右的信号,
               比如,对50m×50m的发射框,能够记录的最大有效时间为3毫秒左右,3毫秒之后记录的将全是噪音,若地层平均电阻率为50欧姆-米,那么最大探测深度约300m.而对一个1000m×1000m的发射框,在相同噪音水平下,最大时间可以记录到30毫秒左右,若地层平均电阻率为50欧姆-米,最大探测深度可到1200m.然而在200微秒之前却记录不到有效信号,其盲区大约为100m。
 
 误区2:只要增大发射电流使发射信号足够强,就可以记录到足够长的时间,从而探测到足够大的深度。为此,有些甚至把电流增大到数百安培以上。这是不合适的。
              增大发射电流是提高发射功率的一种有效手段,但这在技术上是有限制的。就目前的技术设备来说,发射一个50安培的稳定电流也是相当困难的,要达到数百安培,就必须采用瞬时放电的方式(相当于一个脉冲电流),这种电流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建立稳定的一次场,由此得到的二次场不符合常规瞬变电磁理论,所以很难进行常规处理解释。
 
 误区3:只要增加足够多的发射框匝数,就可以增大发射框的有效面积,从而提高发射功率。这样做也是不合适的。在 TEM方法中,当发射框采用多匝时,就必须考虑阻容抗的匹配,否则由于自感和互感等因素的影响,将不可能发射出有效信号。对此,建议大家做个试验:在相同条件下,采用100m×100m的单匝发射框,在中心记录一次,然后采用100m×100m的双匝发射框,在中心再记录一次。比较二者的结果将会发现明显的差别。一般来说,匝数越多,差别越大。一些浅层探测仪器常采用的多匝小框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,电缆的型号、长度、发射框的尺寸都是固定,探测深度也大致在一定范围内。而对于大定源方式来说,发射框的尺寸常常是根据地形、目标体埋深等因素而变化的,很难作到参数匹配。所以,我们不建议在大定源方式下采用多匝发射框。
 
 需要指出的是,以上误区在理论上都是基本合理的,主要问题出在实际的技术实现上。换句话说,以上误区不是理论问题,而是技术问题。
 
 
  
 |